三国时诸葛亮《诫子书》说: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”大概是“行俭德”的原始出处。之后,杜甫《有感五首》诗云:“不过行俭德,盗贼本王臣。”“行”是名词。俭德,出自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”。俭,最早是原始人类,在物质匮乏条件之下形成的生存智慧。之后的“俭”,逐渐被赋予德性的含义。
陆羽在《茶经·一之源》提出"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"。这里的“俭德”,个人以为是儒家的恭俭惟德,不单纯是指精神、道德上的自我约束。陆羽眼中的“俭”,应该是“俭,省节也”,有不浪费、珍惜之意。茶在唐代,并非像我们今天这么易得,精茶的价格自然不菲,用之有节则常足。只有真正从内心去热爱茶、珍惜茶、恭敬茶的人,才会用心去品茶的真味妙韵,才是具备了茶之俭德的人。如同老子《道德经》讲的“道之尊,德之贵”。
《茶经·之饮》写道:“茶性俭,不宜广,则其味黯澹,且如一满碗,啜半而味寡,况其广乎!”此处的“俭”,即是贫乏、茶的内质不够丰富之意。正因为贫乏,才要敬天惜物。鉴于此,要有爱茶之德,要珍惜茶,煎茶时要掌控好茶水的比例,不要添加太多的水,否则,茶汤会寡淡无味而浪费了茶。爱茶人的德性俭与茶性俭,在人品与茶品的交融中,实现了高度统一、相得益彰。唯有如此,才有可能体悟出皎然大师“三饮便得道”的深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