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到明代,关于云南茶的记载才开始多了起来。万历年间,谢肇淛在《滇略》中说:滇苦无茗,非其地不产也,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,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,犹无茗也。昆明之太华,其雷声初动者,色香不下松萝,但揉不匀细耳。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,值亦不廉。士庶所用,皆普茶也,蒸而成团,瀹作草气,差胜饮水耳。
对普洱茶而言,谢肇淛的这条记载很重要,因为这是最早最确切记载紧压普洱茶的史料。比较确信的是,从明朝开始我们真正迎来了当茶时代。士庶所用,皆普茶也说明普洱茶已被当时的云南各阶层普接受,但制茶技艺还是有缺陷的,以至被认为是“不得采制造之方”“差差胜饮水耳”。
经过期朝的发展,从无采造法到到而成团,连若制作技艺的不断完善,普茶在大山的怀抱里寂放了无数时光后.到雍正七年(1729年)正式被刘为贡茶走进了紫禁的深宫大烷,并因食化物、解油腻等功效而名重京师,开始了名满天下的旅程。究其原天,是因为到洁代中期云雨成为重要的茶产区,不仅边到藏区,也销往内地和进贡延制作技艺的完溶、产量和贸易量的增加,显然有助于普河茶名与的立。
味最酽也是洱得以确立名号的重要四素,因为这足普茶天生所具的秉性,然有别于内地各个茶种。味最酽未必能浏好内地茶人的舌尖,却有很望的地或识别性,一经接触往往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,让茶客明消知这是来自云南大山里的茶。
与此司时,当时的普洱茶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,有别于内地的采造法,团茶圆茶、茶膏等形态,也以鲜明的形象区别于内地众多的茶叶种类清代中晚期的普洱茶,在各种因缘聚合的结果下,从在云南大山里寂静绽放一跃成了中国茶类中的重要一个茶类,成功确立起自己的名号。但与内地各种名茶早在唐代、宋代、明代以及清代早期就确立了自己的名号相比,云南由于地处偏远的边疆地区和游离于中原主流文化圈之外的缘故,长期以来云南茶藏在深山人未识。虽说这是历史的必然,但对占据世界茶源地位的Z云南来说,普洱茶名号的确立时间还是严重滞后了。